高校领导与女学生图片:【麒麟合创】东莞人的记忆将被风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19:14

东莞即将失语

——东莞人的记忆将被风干

        那日独自一个人又到老莞城振华街上闲走,想碰碰运气,看能否淘得一本半册的好书,比如陈残云《香飘四季》。终未得如愿,仅看到《东坑诗集》一本,粗略翻翻,未有大的兴趣。遂在街头巷尾,四处游走。不过,所在之处,但见瓦砾一片,或残墙剩垣,或四壁徒空等待拆迁……心中怅怅然,东莞人当真是只搂着钱过日子吗?东莞人的记忆当真要被抹去了?东莞的文化当真要被外来文化所淹没吗?

       曾经不只一次地到东莞这个最具地方特色地地方来感受品味体验古代岭南县邑的点滴,曾多次感叹东莞人守着自己的文化却不知道保护和发扬光大。东莞这个千年的古邑,因其长期阻隔在岭南之地,故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东莞话,多为中原古音古韵,可谓独有特色。东莞话,地道的东莞话,并非是广州白话,讲白话的人也可能听不懂东莞话。所以,东莞文化是要从发掘本土文化入手,加以整理、梳理、包装、重组,但一定不要破坏或恶改。

        君不见,高高耸立的位于全国前十的玉兰大剧院,巍巍的阅读环境十分优秀的市立图书馆,休闲散步的偌大的文化广场,进行文化加工的文化周末……政府是下了血本进行文化提升的,可是,总让人感觉不到东莞本土的东西和内涵。其实这样的包装或曰作秀,总是表象的,总是苍白的,总不能让人刻骨铭心地体验……

       君不见,图书馆中书籍浩若烟海,而真正属于东莞本土的东西是多么地少得可怜,且没有太大的份量。比如:古代的可园主人张敬修引领的诗画可算一席;现代的旨亭街8巷的容庚的金石书画,可谓大家;余者皆为东纵的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残片……其实这些文化多是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而真正富有影响和感染力的作品应该是文学艺术作品,古人云:文以载道。东莞缺乏文以载道的作品。前些日子听说作家曾明的历史小说《百年莞香》即将问世,我在翘首以待,渴望阅读富有特色的文本。面对当今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莞人多身不由已抛身其中,淘得一桶又一桶的黄白之物,而鲜有人关心于此。无怪乎有人说:东莞是文化的沙漠啊!

       经常会一个人走在异地的老街上,正如我会常常逡巡在老城一样,感觉这个老城的往日的生活本象,感受着这个富有穿透力的历史大磁场。那最富有代表性的老街,一如振华路、大西路、阮涌路,据说原来铺得是青一色地麻石,现在早已被政府换上了彩砖,令人叹惜啊!再看路两旁耸立的二三层的骑楼,应该是最具岭南风格的建筑了,骑楼一般分为三部分,下面是底座,开着铺面,有一个宽约三米的走廊,由左右两侧的廊柱支撑,即可挡风又可遮雨,给顾客提供很大的方便。铺内一般铺有38厘米见方的板砖,即防潮又美观。板砖的铺法,一般为单数,正中进门的必然是一块整砖。第二部分则是家居之用,不少是用杉木做楼板的,既轻便又高雅。一般二层或三层总会有一个木棚,也叫天台,用来赏景晾晒衣服等。而楼顶之上,则是楼的饰物,一般多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模式。而今的骑的本真已是不多了,已被市政部分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涂料,安装上了许多的灯光,夜色下很富丽堂皇的。而我却认为这和换路面一样,都是对古代文化的破坏,其实古代建筑的修复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修旧似旧,而修旧如新。

      又根据莞城区的改造计划,重点建设一河两区。整治运河两岸,拆迁老区,重建新的商业区和住宅区,即改造老城区振华路大西为首的西隅和北隅,重建可园为中心的可园风景区。我不知道市政部门的做法究竟如何?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对古城的建筑和民居绝对是一次至命的阎割。莞城文化的底蕴将被彻底地毁掉。由于本人对莞城文化想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我在网上搜索“东莞旧城”“东莞故事”“东莞文化”等,结果看到好多老莞城的人,在博客里写道,每当自己累了时,每当自己厌倦时,每当夜静更深时,每当心神不宁时……他们总会寻求一种解放,那就是到老城寻找一个感觉,走在老城的深街窄巷,面对着青砖墙面,面对着高而窄的杉木大门,面对着有十三根组成的趟栊和矮门,面对着门口的红粉石,面对着门口的土地公的神龛,仰望着门口上的如生的砖雕,仰望着瓦梭上的荒草,仰望着老屋脊上的瓷砖,仰望着屋脊两端的鳌头,甚至,那怕是看看老巷中的青色的路面,看看驳落的墙体,看看几十年前文革时的遗留痕迹,还有那顺墙而青藤,无不透露着生命的倔强与不屈,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于是,大家如释重负,心境如水,丢却了来时的烦恼,暂时告别红尘的喧嚣,拾得童真儿趣,就你让你的心灵重新洗了一个精神的澡,洗去厚厚的污垢,唤回灵感和创意。于是,你轻装上阵,带着一缕缕的清香一束束的快乐返回现实,返回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丛林,返回到讲求效率的现实中……

       老城是东莞人的精神家园,老城是东莞人的后花园。东莞人离不开老城,离开了老城则是上岸的鲋鱼,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面对如潮的经济大浪,切莫把东莞最富人文的东西毁灭了,这是属于东莞人的,也是属于广东的,更是国家民族的。毁掉了老城,也就毁灭了东莞人的记忆,把历史与现在进行了切割,就象把东莞人的记忆脐带切割一样。东莞人现在不会感觉到什么,但离开母体的东莞的精神会更加迷茫,因为失去了本根,精神更加无所寄托。当然,精神是游离在物质之外的东西,尤其是物质极大丰富时,精神尤其重要。保护老城,即是保护东莞人的精神的根。失去根的人群、种族是难以想像的。

       希望政府在老城改造时,能充分考虑人文性,历史性,传承性,让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别让东莞人守着钱袋却找不到家,找不到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