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视剧真情全集:【麒麟合创】百迂千回的东莞城内小巷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1:16:11

百迂千回的东莞城内小巷之五

总策划:舞者   作者:子木  醉红颜

下载 (56.97 KB)
2011-9-5 09:12

 松柏街上掌故多

· 我们自凤来路转入松柏街,此处当为松柏街尾,门牌多为四十余号。我们在一住户的墙上发现了一幅毛主席的领袖头像,主席的语录已经被覆盖看不清楚了。松柏街38号是松柏居民小组,一溜老平房安然在矗立在那儿,被四周的新旧的高楼包围着,或许它们也面临着早晚被拆迁的结局吧!

 

下载 (63.31 KB)
2011-9-5 08:33

 

松柏街上仍见文 革的遗存

  行走到松柏高街街口,我们回视走过的这一段松柏街,实际上应为稳靖巷的一部分。现在的松柏高街实际上就是原来的松柏下街,这一段不足百米,仅存的建筑中15610号仍为青砖老房,皆古朴。其中1号为二层青砖小楼,外观极富民 国建筑风格,不知何人院落?5号门前常年鲜花盛开,绿枝婆娑,与青砖、门楼相映,不时有行人驻足观看,亦有不少俊男靓女来此留影……


下载 (89.54 KB)
2011-9-5 08:33

 

现在称“松柏高街”5号的这户人家房前的这丛簕杜鹃大概也种了二、三十年啦!.jpg
·

  站在松柏下街与松柏街的交叉路口,我们仰望西城楼大楼,其实一大片原来为居民区,有张祠、罗祠、仓前街、凤来里、松柏高街,而松柏高街无疑是最值得一写的巷子。听原莞城一中退休老教师李尧钦老师回忆:“当年松柏高街与松柏下街正对,与松柏街、稳靖巷呈十字交叉。松柏高街中间有座‘魁星楼’,与凤凰台右下方的雁塔遥遥相对。凤凰台与雁塔均在道家山。”

    “东莞清末两在才子,一为探花陈伯陶,一为进士张其淦。民 国初期,陈伯陶遁入香港九龙筑‘瓜庐’避世,修《东莞县志》,你们在写榜眼坊时曾经写过。而张其淦则是进入上海,不再出仕,他积极探索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在大上海广有资产。他建寓园在松柏高街,”李老师对张其淦的寓庐十分熟悉,“小时候我就经常到寓园中玩,园内很大很阔。园内奇花异草,假山池沼,莫不精致绝伦,园内设施均有大家气度。”


   “具体的方位,李老师还记得吗?”松柏高街的记忆似乎没有人写过,我们很想填补这个空白,“寓园的得名,有什么讲究吗?”

下载 (56.97 KB)
2011-9-5 09:35

 

松柏高街其实在我们的身后,那是一个很陡的斜坡,张其淦的寓园在坡上.jpg

    “张其淦的家就在松柏高街一巷的斜对面。门上有‘寓园’题字。‘寓园’虽没有‘十亩园’大,但是比‘十亩园’精致。‘十亩园’主要种植各种果树,单核白糖黄皮最为有名,而‘寓园’却是园林设计,内有山有水,堪称‘小可园’。而‘寓园’的得名,据说源自张其淦上海的‘寓庐’。”李老师对东莞的掌故了如指掌,侃侃而谈。

   据《东莞历史人物》载:张其淦(18591946),本字汝襄,改字豫泉(友人亦称寓荃),晚号罗浮豫道人,又号岭南迂叟。东莞篁村水围人,父张端,同治元年举人。曾就读于石龙龙溪书院。光绪十八年会试中式,因开花未进行殿试,后补试为二甲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曾任山西黎城知县,石龙书院山长,宣统二年,署安徽提学使。民 国时期,隐居上海闸北广肇路311号“寓庐”,后为日军飞机炸毁,藏书七十余箱,悉付劫火。著有《东莞诗录》。

    他善于经营,广有资产,其中在上海有记录的资产:1916年,张其淦在上海与陈子干合伙设立“豫干公司”,批得上海宏业公司地段,建造洋房五座。次年又批得地一段,建造洋房六座,作收租营业。其后,又有上海泰丰罐头食品有限公司股票二十股,中国通商银行股票十股,上海华明火柴厂、大信银行也有股份,还有煤矿股、船厂股。

    张其淦在东莞的产业也极为丰厚,根据第十二子时年
79岁的张景益先生2002年回忆,1941年分给三男景韩的产业有:田122亩,篁村祖屋一间、屋后书房一间、莞城振华路洋房一间、莞城市桥铺一间、篁村裕丰酱园店全东生意一间、篁村壳窑股本值半、莞省泰盛渡船一艘、泰盛轮拖公司股本值半、莞城西门外协利石店股本、莞城仁和堂安记股份二股、杨梅村田一庄、坝头田一庄。而1944年分给四男景宗的产业亦不亚于景韩。其淦有子女十二人,景韩、景宗居东莞,故分东莞的产业,且并非
全部。尚有齐沙、牧牛洲、长沙、小渔海心洲的田没有分,莞城松柏高街寓园、里仁坊、宝积巷等房屋没有分。

     张其淦,立足本土产业,向工商业发展,是早期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早期莞人努力创业的一个典型,虽然后来因日军侵华而失败,但他的确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东莞优秀民族资本家。历史不应忘记东莞历史上的这位东莞人,我们也应该记住这位杰出的东莞人。

    “寓园在解放的时候被政府没收,分给一些人居住,慢慢也就荒废了。而寓园后面临西正路的廉宪张公祠,也被改为东莞县公安局,”李教师努力疏理着莞城历史的碎片,企图将最完整的信息反馈给我们,“我以前住在寓园的斜对面,最初在罗屋巷的私墪读书。罗屋巷在松柏街与寓园之间。”

下载 (41.07 KB)
2011-9-5 08:33

 

李尧钦老师为我们手绘地图,回忆当年松柏高街上的“寓园”和“魁星楼”jpg.jpg


·  “当时的私墪是怎么上课的?主要学习哪些方面内容呢?”我们颇感兴趣。

    “私墪里只有一个老师,教一大帮学生。属于复式班。那时候,孩子要上什么课本,全由家长指定。因为我是初学,所以父母变为我选了《千字文》,老师只负责教识字,并不解释其中的意思。平时,我跟老师学写毛笔字,背诵《千字文》,学完《千字文》刚刚好识得1000字。”李老师终于打开了潜藏在记忆深处的过去,“其实,我上私墪时,也曾用过明伦堂的钱。当时的明伦堂非常重视教育,每年拨出巨款奖励优秀学生,这一奖项都不是小数啊!”

   “是啊!明伦堂资助学生的的确对于东莞的教育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松柏高街还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地方?”我们非常自然地聊起了松柏高街。

   “记得石龙大当铺的东家卢茂就住在松柏高街与仓前街交汇的转角处。他在石龙的那间大当铺位于石龙的中山西路,就在火车站的附近,交通非常便利。当时的当铺外墙又高又大,十分坚固,还有不少射击孔,顶部两角还有可以放哨巡逻的天台。后来,这个当铺做了石龙的水塔。”李老师的回忆带给我们一阵兴奋,因为我们一直在寻找石龙大当铺的蛛丝马迹。

下载 (41.22 KB)
2011-9-5 08:33

 

卢茂在石龙开的大当铺如今仍然屹立在石龙的街头


    我们继续行走在松柏街,松柏街只剩下二巷、四巷。松柏街12号是一座老房,三开间,红粉石的门框上雕刻着花纹,而门楣上曾经的石匾或者彩绘都已经被人为地用白灰盖上了……这里,应该是一间祠堂或者私墪?门外的信箱着标着邱宅、梁宅,或许这里的主人姓邱或梁吧?我们和主人打了个招呼,继续到院内观察。院内十分拥挤,曾经的红粉石的柱子高高耸立,下面的过道却被无数的木柱牢牢地支撑着,听主人讲这座老房早已年久失修了。看着里面改建得乱七八糟的房子,看着屋檐下参差不齐的断梁,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出来松柏街,我们看到松柏街还有一个简易的门楼,上面还镶嵌着绘有松柏的瓷砖,书写着“松柏街”的街名。站在西正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行人,感叹着时光的流逝之速,难怪夫子曰:“逝者如斯夫!”


下载 (56.2 KB)
2011-9-5 09:35

 

“先春园”的主人姓卢,三十年前曾经进去过,里面是典型的东莞老民居,红粉石、青陶窗花、趟拢、木门……皆是记忆的碎片

·    走向西城楼大街,我们在高楼下的通道里看到了“仓前街”、“集德新街”、“西关街”、“珠宝街”等久违了街名,勾起了多少莞人曾经的岁月。但时光的流逝,城市的发展也逐渐抹去了人们的曾经和记忆……

   我们不愿在新的西城楼大街徘徊,我们在追寻过去的影子,我们在与时间赛跑……走在玉兰树荫的凤来里,凤来里的得名源自原东莞八景之一的凤凰台,民间传说凤凰由北而来经此巷至凤凰台。真可谓:不知凤凰今何在?直教人神共唏嘘……

    看着庞大的天和百货,放眼连锁的莞城沃尔玛,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天天在变,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融合……我们一直在爬坡,抬头再看,向阳路已到,文化周末的大楼横在眼前。文化周末大楼的对面是东莞县总工会。

下载 (83.85 KB)
2011-9-5 09:08

 

如今的风来路车水马龙,昔日的凤来里只能存于记忆中了!

·  穿过两座建筑,我们来到了解放路,解放前称高第街。原来的高第街是东莞城外的一条街,北起振华路,南至广深路。19491016解放军由高第街入城,故改名为解放路。

     我们顺高第街,走至金牛路口,李尧钦先生回忆说,上世纪四十年代这儿原来为“勉行善社”。而潭汉新先生回忆此处为“言息其庐”,俗称“百子社”,是寄存尸骸的地方,而“勉行善社”在高第街的北段西侧,开设收养弃婴。而据陈荫余回忆父亲陈月宾——“勉行善社”、“东莞医院第一门诊部”的发起人之一的《陈月宾言行录》中回忆:

    “勉行善社”初设在城西阮涌刘祠内,后来搬到王屋街,即后来五巷内的街道饼食厂。


下载 (27.23 KB)
2011-9-5 09:08

 

从旧书摊上淘来的《陈月宾言行录》.JPG

·    2011428,解放前曾经住过大芳园的梁女士对我们说:“大芳园离王屋街很近,我爷爷经常捐钱给勉行善舍。他在功劳簿上总是写我母亲的名字。听说那是因为算命先生说我母亲寿命短,我爷爷就经常做善事为母亲添寿。那时王屋街的勉行善舍前有两棵假桃树……”许多老莞人跟我们一样,并不知道“假跳树”的学名是什么。

   2011831日,网友寻梦为我们解开了疑惑:“东莞人称的‘假桃树’其实学名叫石栗树。石栗树的果实内有一两颗核,据说里面的果仁含油,可做油漆。但是新鲜的果实是有毒的。”


下载 (80.64 KB)
2011-9-5 09:08

 

人民公园内的“假桃树”.jpg

·  “善社”日常免费行医、诊病;夏天设点施茶,除善社外,城厢内外主要有东城外步步的凉亭里,高第街心的大榕树下的凉亭里,北门拱辰桥,下市都有设点;饥荒之年,设点施粥;还收拾尸骸。其中还设有“义冢”和“义庄”,“义冢”设在城南戙船澳新华陀附近;而“义庄”又称“金箱义庄”,设在高第街,即后来的灯光球场左右,夹在工人文化宫和电影院之间。

     由此可知,原来高第街只有“勉行善社”开办的“义庄”一间,而“善社”设在王屋街,现在已经拆除。

下载 (22.85 KB)
2011-9-5 09:08

 

“勉行善舍”大致的位置在这里.jpg

  走至市民广场,原来莞城区府办公楼附近为东方酒店旧址。东方酒店不仅服务好,而且当时的设施也算一流,最值得人们回忆的还是东方酒店顶楼的旋转餐厅。当时置身旋转餐厅,可以俯视整个莞城,远眺黄旗山,近观西城楼、东信十三层,鸟瞰可园、运河……


下载 (57.47 KB)
2011-9-5 09:08

 

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汽车总站和东方酒店?.JPG

     站在向阳路高第街的十字路口,俯视着莞城文化广场的这段几十年台阶的林荫道,这儿曾是一个很高的陡坡,骑车人至此都要下车推车。1959年,东莞博厦水泥厂年产200标号的水泥219吨,当年高第街铺上了全县第一个水泥路面。

  高第街的中段有一个天主堂,建于清光绪三十年,隶属广州石室,平时由法国传教士廖德修主持。1952年因为从事与职业不符的事情被驱逐出境。

        201187,我们采访了东莞十亩园的主人、78岁的李国基先生。李先生说道:“1940年,我们全家从十亩园逃到了一个堂伯父的家里,后来又逃到了高第街的天主堂。天主堂是一个法国神父开的。教堂有法国旗,日本人不敢进去。神父以前经常来十亩园。我们跟他很熟。”其弟李鸿基补充道:“那时候,我虽然年纪小,但是我对这个神父也有印象!那会儿,天主堂可不是谁都可以进去的。当时天主堂有个伺候神父的女佣也认识我们,所以我们全家才得以进入天主堂避难。”

    据说天主堂门前有一棵大榕树,树下有一凉茶摊,人们爬坡后必定在树下喘息、休息片刻、饮一缸大叶茶。


下载 (67.13 KB)
2011-9-5 09:08

 

如今的高第街已经不是当年那条推着单车上坡的水泥路了!.JPG

·     天主堂的对面就是道家山。即现在的莞城电影院、文化周末大楼所在地。道家山上的上清观,建于东晋咸康二年,观内供奉三清(元始天尊,称玉清;灵宝天尊,称上清;道德天尊,称太清。)。1966年将原来的“上清观”道观改为“东莞县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原来道家山的胜景尚有雁塔、凤凰台等。

    “雁塔,应该仿西安的大雁塔。而西安的雁塔初期高中进士的人总会在雁塔刻名纪念,后来约定俗成,凡是中进士的人都要到雁塔留名。我们不知道东莞的雁塔有没有人在塔上刻名?”我们很想进一步了解东莞雁塔的点滴。

    “雁塔,应该是东莞宋朝淳佑年中的建筑,梁该倡议建道家山塔,并题名其上,曰雁塔,为莞邑添一胜境。至于有没有高中进士、举人的题目名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我没有见过,”年愈古稀的李老师十分实在地告诉我们,“莞人常说,雁塔是东莞的一支文笔,故修‘魁星楼’就是希望多出读书人。”

   “雁塔,是什么时候拆了呢?”因为在老莞人的记忆中,仍对这座曾经的塔念念不忘。

下载 (70.33 KB)
2011-9-5 09:35

 

这里属于原来的道家山,然而当年的雁塔谁还能真真正正地记得清道得明呢?

   “1972年被拆的。由于当时国家号召‘大养其猪’,却苦于没有砖砌猪栏,结果那些认为雁塔无用的人就出主意说把雁塔的砖拆下来修猪圈,结果塔就被拆了,塔上的砖头摔得粉碎,弄了一出塔毁猪圈也砌不成的闹剧。”李老师无限惋惜地说,“你们知道以前东莞有句老话叫‘雁塔有旧无新,金鳌塔有新无旧’么?”

    原来这里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建雁塔时鲁班师傅曾经设计过,当塔建成后,鲁班师傅赠送一宝葫芦,安装在塔顶。临行时说:“此塔有旧无新”。后来修建金鳌塔时,又说:“此塔有新无旧。”人们都不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宝葫芦平时安放在塔顶,毫无特殊,可每当天气变化或者出现地震等灾害时,宝葫芦会变红、变青、变蓝,让东莞百姓提前做好准备。为此,人们十分感激鲁班赠送的宝葫芦,年年风调雨顺,竞相到上清观焚香膜拜。

     清末鸦片战争时,天主教传入东莞,法国神父从广州石室过来,住在高第街天主堂。天主堂正对雁塔,神父夜晚经常对着雁塔练琴、诵经。一天晚上,台风又起,而雁塔顶上的宝葫芦发出耀眼的的红光,比红宝石还漂亮,神父就起了贪心,遂收买了一个汉奸,爬到塔顶把宝葫芦摘下偷偷运回法国。雁塔从此失去灵性,东莞再也没有出过进士。

      时至今日,金鳌塔经一次又一次的修葺,耸立在万江之滨,成为东莞新八景之一。现在不正验证了鲁班师傅的话:“雁塔有旧无新,金鳌塔有新无旧。”之谶语了吗?

     “现在的凤凰台已经是改造后的金属雕塑。原来的凤凰台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十分好奇东莞八景之一的凤凰的原貌。


下载 (56.37 KB)
2011-9-5 10:10

 

凤凰台有凤来仪?.jpg

  “曾听说凤凰台上有上盖,如亭子一般。但是我没有见过。凤凰台在雁塔的旁边,传说凤凰曾经来过,故筑凤凰台。”李老师极其简略地介绍了相关内容。

     我们在阅读《东莞文史》三十二期《东莞街名探源》中看到如下记忆:“道家山上的凤凰台筑于何时,形状如何,已不可考。有说:‘山上百尺台,曾闻来凤凰’(明代陈琏诗句)。笔者原住紫霞坊,儿时见到的台基,由三层红石砌成,高约一米,长宽各约两丈,方形,中间填土。山下是一片平地,建文化广场前,曾是东莞市印刷厂。人们相传山上有灵芝草,凤凰最爱吃之物。神仙骑凤凰而来,常来道家山游玩、仙饮。故后人在此筑台纪念。因为人们筑台时破坏了灵芝草,凤凰从此也就不来了。”

下载 (18.27 KB)
2011-9-5 10:10

 

马来西亚网友不断学习赠送的《东莞文史》.jpg

·    凤凰台原与西城楼相通,可直接下落,可鸟瞰全城,故文人墨客常来此地吟咏诗词华章,后结成“凤台诗社”……
195251,原东莞县工人文化宫对面的丘陵辟为工人运动场。正式落成当日,在工人运动场举行工人运动会,此后,各种大型群众集 会经常在此举行。尤其是文革时期常在此批斗整人,给许多人留下难以弥补的痛苦的记忆。

   “记得那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是我去务农的日子,我就是从工人运动场坐上卡车到莞城林场的,也就是在这一天,我的父亲被抓去青岛劳改,却再也没有回来……”现在已经六十多岁的网友“莞城阿叔”提起当年的事情不由得落下了痛苦的泪水……

    后来人民公园新建万人体育场,工人运动场改为青少年宫,作为莞城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建有极富特色的高大的门楼、“立志攀高峰”的石雕、广州空军赠送的歼七战斗机……成为当时东莞青少年最喜欢的场所之一,也给许多朋友留下许多美好的愉快的回忆……至今与朋友们提起,依然津津乐道。

   “八几年的时候,我们还特意从桥头坐班车到东莞坐电动飞机!”今年41岁的麦先生家在东莞桥头镇,他见我们问起他少年时候对莞城的印象时,乐呵呵地说道:“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三、四年级。那天是五一劳动节,排队排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坐了三分钟,不过瘾,硬是挤过去插队……”

下载 (57.67 KB)
2011-9-5 10:10

 

曾经的新华书店、邮电局工人运动场(青少年宫)……就在这里!如今的你是否曾在这里留下一丝一缕的回忆?

·  青少年宫的后面靠运河的地方1963年县人委征地4200平方米,动工兴建东莞人民游泳场,当年承办了中南地区游泳赛。以东莞县运动员为主力的惠阳地区游泳队获得第三届省运会游泳团体总分第一名,为上级输送了15名运动员。1966年春,东莞县承办了全国春季游泳比赛。1984年、1985年、1988年,东莞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游泳之乡”。1989年,东莞人民游泳场题名东莞育才游泳馆。

    “我曾经是中心小学的学生,六几年的时候我是莞城镇业余游泳队的队员,那时我们就是在人称‘游泳池’的东莞人民游泳场内训练池那边接受训练的。我曾经代表我们东莞县游泳队在惠阳地区的少年运动会上获得个人蹼泳第二名。”今年54岁的李女士提起当年的“威水史”不禁笑了。

     游泳场门口有条街联通高第街与运河路,八十年代时因为卖衫的较多,人称“大排档”。其实早期的“大排档”所指的,并不是单纯的饮食业。东莞最早期的时装个体户是从振华路的“大排档”开始的,后来才慢慢繁荣起来。


    过了青少年宫,则是东莞烟丝厂、县邮电局、新华书店,而对面则是灯光球场、莞城电影院、建筑公司、椰林冰室、友谊理发店……

    “莞城电影院给我的记忆最深,”以前在阮涌小学读书的李女士给我们讲:“第一次看《流浪者》是跟父母一起去莞城电影院看的。那时才读小学一年级,哪里看得懂?感觉那部电影很恐怖的,小孩被坏人拐了去,下场很惨。后来学校又组织到大戏院(东莞影剧院)看,我就不想看了,于是身为班干部的我纠集了一大帮同学一起逃离座位,跑到大戏院后面的院子里玩过家家……”

    椰林冰室的红豆冰、莲子雪耳鸡蛋糖水、牛奶雪批都曾经是八十年代老莞人最喜爱的甜点。更是相亲、拍拖的好去处。当年邻居的一位姐姐就是在椰林冰室和她的丈夫相亲并喜结良缘的。每到周末,人们总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椰林餐厅收拾桌子,洗刷杯碗。这是八十年代学雷锋活动中,学生们义务到社会做义务劳动。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换来了街坊邻里的啧啧赞叹……

    1980年的春天,莞城姑娘阿玲才22岁,她离别了三年的恋人快要回来东莞了!阿玲兴奋之余先到友谊理发店烫了个最时髦的发型。卷曲的头发像一根根弹簧一样压在红色的头箍下。当她神采飞扬地出现在小巷中的时候,隔篱邻舍都跑出来围着她看,大家都夸她像电影《小花》中的陈冲……

下载 (60.58 KB)
2011-9-5 10:10

 

西城楼的两边原本没有路,俗称十三层的东信大酒店、椰林冰室、友谊理发店……都曾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  出高第街即与运河路交汇,路对面即是1934年县政府把振华路光华庙改建成的“东莞民众教育馆”。1934——1946年东莞县的书画展、科学图片展览和科学壁报大汇展多在此举行。1956年秋,县人民文化馆由莞城西正街张祠迁至“民众教育馆”。 19664月,莞城象塔街的南汉镇象塔运回馆收藏展出。

        1979年,拆除民众教育馆建外贸中心。提到“东莞民众教育馆”就不能不提到东莞“讲古佬”。“讲古”这是在当时东莞的一大特色,因为百姓的当时的文化生活实在贫乏。

    记得潭汉新先生的《一往情深》中说到东莞的“讲古佬 ”最有名者有三人:韩淦、樊满、谭天。韩淦、樊满两位“讲古佬”平时多在茶楼、市工人文化宫讲古,而遇到七夕节、盂兰节、四乡神诞庙会则被节日主办单位包场,聘请主讲。不收群众分文。

    谭天则独树一帜,活跃在19511954年,他固定摆在“民众教育馆”后面的大草棚侧的树荫下,大致现在刚刚搬迁的市中医院门诊部的位置讲古,后来迁入平定里黄皮园,即现在市影剧院的后门处。每天到来听古的观众达二三百人。开讲时,燃一柱香,香烧完后便收钱。

   “讲古佬”讲的“古”,多数是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封神榜等,而关于东莞的“古”则有:梨川水鬼六娶老汉、飞魂桥、龙头第一关等。这些故事在老莞人的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下载 (42.37 KB)
2011-9-5 10:10

 

谭汉新先生的作品《一往情深》.JPG

·

  现在,我们站在西城楼下的文化广场上,回视开阔的广场,高耸入云的木棉树、笔直挺拔的大王椰子树,红缨烂漫的凤凰木,绿荫婆娑的大榕树……金光闪烁的凤凰台的金凤凰、流光溢彩的广场灯饰、不锈钢的玉兰花雕塑……透露出东莞经济发展的蓬勃势头……树荫下、碎石小径上、水池边,三五成群的市民正悠然自得地散步、闲聊、运动……一切都显示出新兴城市中的恬淡和活力。过去的影子早已没有了丝毫的踪影,它们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我们再次回到西城楼前,把目光投向天和百货,取焦在麦当劳灿黄的“M”型的招牌上,仰望天和百货靠近西城楼的高低俯仰的绿色植物,我们在寻找传说中的西正路上与凤来里平行的紫霞里、紫霞坊。二者之间有杨屋巷相通。

    紫霞里、紫霞坊都是为了纪念崔紫霞。崔紫霞是宋朝唐州人,他原来京城当禁军和小吏,因不满官场黑暗,愤然南行,到罗浮山学道、修炼,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道士。崔紫霞常游大岭山七仙坛,来往于罗浮山和道家山,常居上清观。因此,道家山建有“酥醪别院”,门楼就在紫霞坊巷尾。崔紫霞曾在道家山凿泉饮用,名这紫霞泉。

    崔紫霞最后在道家山“羽化”。传说化出一个大蝴蝶,腾云而去。而其魂则归罗浮山,在扬花渡对人们说曾经遗留一只鞋在道家山,人们到道家山一看,鞋子已经化成大石,人们乃筑“崔紫霞仙遗履亭”并筑祠堂纪念。


下载 (34.74 KB)
2011-9-5 10:10

 

崔紫霞在道家山“羽化”,昔日的紫霞坊、紫霞里也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一“羽化”了!

   收回目光,收回穿越的旧事,收回脱缰的思想,我们面对着东莞城市的发展,不能承受时间之重,我们只想捕捉到当下的东莞,捕捉到当下的东莞人的生活,捕捉到见证东莞城市变迁的瞬间……使之永恒!(全文完)

温馨提示:【麒麟合创】系列文章皆为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站内发短消息与巨野子木、醉红颜联系。谢谢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