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网:【麒麟合创】访寻东莞苏氏祠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7:46:13
访寻东莞苏氏祠堂 

       上周末闲来无事,游罢度香亭,又想到蚝岗博物馆领略一下“珠三角人类活动最早的遗址”,谁知天不遂人愿,上午已经闭馆了。想看只能等到下午两点后再来,顿时没有了兴趣。转念一想,不如就近到苏氏祠堂瞻仰岭南祠堂文化。于是顺路前行,曲曲折折,路遇两处老房子,但都已破旧不堪,忽遇公交车呼啸而来,目的地恰好是苏氏大祠堂,于是我就按图索骥了,跟了去。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果然一片青砖建筑群闪入眼帘。尤其是高耸的代表五行的特色屋山墙,不觉转入此中来的感觉。整个苏氏祠堂以大门到后祠堂为中轴线,两翼对称的三路建筑布局。两侧的路当为明巷,把两侧的院落加以分割。每进皆以天井相隔,渐进渐高。祠堂面阔五间,正中门大开,上书“苏氏宗堂”,两侧对联为:黄领参天展羽旗壮巨观于百代;青池浴日光祠余流庆泽千秋。门左右各有一间小小平台,有一苍头老太持杖斜坐于台上,默默无语似梁上石狮般让人敬之。进得门来,迎面一硕大红门架上,挂有金光灿灿的据传是苏东坡手书的“金台衍派”四字木匾。二进厅堂止方现挂有苏若瑚书写的“德本堂”。堂中有两桌搓麻将的苏氏子孙,或说或笑,或抽烟或观看,人人忙得不亦乐乎,我趁机在堂中两面墙上浏览,其中一面主要是宋代为官的几位苏氏先祖,另一面主要是关于祠堂修缮的几次过程。转过二进,三进正堂挂有清代探花张伯陶题写的“尊祖敬宗”四字匾额。祠堂中间石柱装有木刻对联一副,上联:登斯堂洋洋乎如在其上;下联:念尔祖拳拳乎不忘于心。

      前行无路,只好返回。祠堂屋脊上塑有螯两尾,通脊以灰塑为主,两侧飞檐装有两只狮子,整个建筑,极富明代风格。穿过屋顶向后望去,见有二层阁楼,应该是设立的书室,与此不通,应从明巷前往方可。回看两侧室多为室内罢设之瓷品,文房四宝之用具、生活用具等一应俱全……这是才想到祠堂正门右侧挂有蚝岗民俗博物馆之牌,果然应在了这里。祠堂不仅是每年祭祠之处,更是教化,团结族人的基地。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蚝岗苏氏民俗中重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盂兰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以及牙尾节等,元宵节舞龙灯、舞狮、古戏、端午节龙舟竞赛,俗称“扒龙船”,是时锣鼓宣天,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完成婚事,一般要经过择配(相亲)、订亲报日、行茶、开厨、迎亲、出阁和够月等程序;丧事尤其繁杂,解放后渐渐消失殆尽。廊下存放舞麒麟道具一个,舞凤一个……另梁上挂有中秋月饼的木刻招牌一个,想来应该有些年份了吧。苏氏后人数百年来,重品德,重劳动,重教育、家风和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苏氏祠堂的绵长历史,创于公元1541年,距今已有470年的历史……

      出得祠堂,回看苏氏祠堂一片青霞烂漫,各屋檐角飞翘,于厚重中透出一股灵秀之气。曾经辉煌过的苏氏祠堂正在以特色的本土文化面貌融入新东莞的文化潮中,给千百万来来往往的老莞人和新莞人讲述着东莞的历史,见证了新东莞的建设和新颜。(【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曾经去过东城的李氏祠堂,南城石鼓的李氏祠堂,袁屋边的陈氏祠堂,皆因历史变迁而规范变小或已经残缺不堪,而苏氏祠堂应该是东莞乡下祠堂中的代表,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礼堂之一。了解一方百姓,了解一方文化,不入祠堂不知其根啊!

      希望来莞的朋友多多走访一下东莞的民间祠堂,老街,他们会让你深爱这一方热土,不再轻意地为东莞或某地贴上“文化沙漠”的标签。呵呵,希望有空常到祠堂,常回老街看看……

·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