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路演台词:东宝?仲巴仁波切开示《佛子行三十七诵》(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43:12

东宝•仲巴仁波切开示《佛子行三十七诵》(7)

东宝•仲巴仁波切开示《佛子行三十七诵》(7)

 

9、舍弃欲乐求解脱

 

         三界乐如草头露,均属刹那坏灭法,不变解脱胜果位,奋起追求佛子行。 意思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有漏的快乐无论有多少,一切都如草尖上的露珠般是刹那就毁坏衰败的有为法,因此不应该是贪恋的对象。以厌离心为基础,在大乘道上努力修行,追求从轮回的束缚中解脱的殊胜果位——圆满佛位,是佛子们发心追求解脱的实践。        既然下三道非常痛苦那么努力行善,使自己投生在善趣就好了吗?其实善趣的快乐也是无常的。龙树菩萨指出轮回的特点是无常,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即使由于行善,获得生于天界的福报,很长时间享受着其他道众生无法想象的快乐,但在福报享尽时受业力牵引可能马上就会堕入地狱,受强烈的痛苦。时间是相对的,当我们快乐时,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痛苦时,一分钟也象千年般漫长。轮回中的欢乐如昙花,乍现即凋零。所以,对于这种不究竟的、有漏的快乐我们不要贪恋,而应追求真正永恒究竟的快乐,也就是遍知的圆满佛的果位。在修行过程中生起对轮回的厌离心是很重要的,《入行论、》中说:“无痛苦就无厌离”世间所有的痛苦了解后,不对其产生厌离舍弃心的话,就不会生起追求解脱轮回的心。经中说:“贪恋轮回者常轮回。” 《弥勒授记经》中指出:“如同不净物不会有香气般,六道轮回无安乐。”阿底峡尊者呼吁:“朋友们,轮回的沼泽中无快乐,到解脱的干地上去吧!”大成就者纽儒巴也说:“想要获得菩提者应将轮回看作牢狱。”既然如此我们应该舍弃如罂粟花般的轮回,在大乘道上努力修行。 10、为度慈母发悲心   无始劫来慈悯恩, 诸母若苦我何乐?  为度无边有情故,  发菩提心佛子行。 意思是无始以来在无尽的轮回中一切六道众生都作过我们的母亲,这些众生在作我们的母亲时,对我们的爱惜超过对自己性命的珍视,她们养护我们的恩情比海深,现在她们正遭受着轮回普遍的痛苦,尤在三恶趣的,其痛苦是不可思议的、难忍的,如果丝毫不念及此事实,只出于自己的私利,去追求善趣的安乐和诸如声闻、独觉罗汉果位的解脱,而不努力使六道父母安乐,如此自私是很可耻的、是圣人们贬斥的、是大乘道的歧途,为了将无边的众生从轮回中解救出来,我也要象过去诸佛菩萨一样发殊胜菩提心,这种以慈悲为前提的发心是佛子们发大菩提心的实践。      《经庄严》中说:“发心就是为利他而求正确圆满的菩提。”为利益他人而追求圆满的觉悟是大乘道发心的本质。我们如果想证得究竟不变的佛陀果位,便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再以极广大的心量去修持。所有的众生自无始以来到现在为止,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对我们非常地慈悯、恩重如山,但是却由于不知道行  善去恶而造下罪业,正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我们自己懂得修行佛法,能从苦海里解脱,但是六道的父母还在无边无尽的轮回当中,那么自己单独得到快乐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我们心里要生起非常强烈的悲心,应想:我既然有缘能够接受如此殊胜的法教,便要精进修持,觉悟后度化所有的众生,回报她们的大恩大德。《入行论》中说:“发菩提心,当下就生为佛种。持着菩提心施给畜生一口食物也算是菩萨行,如果无菩提心,就算布施充满三千世界的珍宝也不能归为菩萨行。”        发心的方法有寂天大师所讲换修持法,或阿底峡尊者所讲的七种发菩提心的方法,例如想充满虚空的有情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方法就包含在慈心与悲心当中。        慈心是愿所有的众生具足乐与乐因。他们能够得到快乐以及快乐的果位,是多么殊胜、美好的事情,所以我要使众生得到快乐及快乐的因。悲心是针对众生的痛苦而说的,当我们看到或想到众生的痛苦时,愿所有的众生能够从痛苦及痛苦的因中得到解脱,所以我要尽量帮助众生远离痛苦以及痛苦的因,这样的心就是悲心。成就者格谢衮巴曾说:“遍智的根本在于二资粮,二资粮的根本在于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在于慈悲。”巴珠仁波切曾经开示『如果有菩提心的话,仅仅这一个,就是你成佛的因。如果没有它,就是完全缺乏成佛的因。』如果你有菩提心,仅仅靠菩提心就能够成就佛的果位;如果你缺乏这个菩提心如意宝,无论依止何法门、修何种法;都没有办法得到佛的果位。所有成佛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菩提心。所以,在修任何法之前首先都是发菩提心,修完法后也要发愿:愿菩提心妙宝增长不退失。 11、自他交换利众生 诸苦源于贪己乐,诸佛生于利他心,故于自乐与他苦,如实交换佛子行。 意思是轮回中的痛苦无论大小与多少全部是由于贪图自己的安乐,自怜自爱造成的;圆满佛位的究竟的安乐即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利益、快乐都是从爱护别的众生的利他之心中产生的。为此要抛开对自己的爱怜,更加珍视其他众生,将自己的善乐布施给其他众生,同时独自承担他们罪苦、如此正确地交换是佛子们修自他苦乐交换法的实践。自他交换就是把自己的乐给予别人,而别人的痛苦则由自己承受。以前我们只求自己能快乐就好,别人不管如何痛苦都与己无关。然而现在我们修持自他交换法的时候,就要使心念完全改变。当别人受苦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快乐、幸福,就像以前对自己的希望一样;至于现在自己快乐或痛苦则没有关系,就像以前自己对待别人一样。我们现在的心态和以前的心态完全相反:自己就等于是别人,别人就等于是自己。现在我们漠视自己,关心别人。《入行论》中说:世间所有的安乐都来源于利他心,世间一切痛苦都出生于自爱心,不需多言,你只要看一看,忙碌自己利益的愚人和广行利他事业的佛陀二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别。自乐与他苦不正确交换的话,不仅不能成佛,在轮回中也得不到快乐。”要成就佛的果位,必须要有自他交换的心。要能舍弃自己,转而关心别的众生,对他们生起慈悲心,这样能使我们成就佛的果位。当然,对深爱自己、舍弃众生的人来讲,不但谈不上什么究竟佛果,而且由于很强烈的我执心,只爱自己,不管他人,大家都会说此人相当自私,不是好人,同时他也不会受到尊重,得不到什么高级的社会地位。当他稍微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因为他从不顾念别人的利益,一向只执着于自己的利益,只想到自己是最重要的,所以马上就会非常伤心,并遭受很多的痛苦。如此必定无法从轮回苦海里解脱,生生世世都会痛苦不堪。与此相反一个无私的、经常帮助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由于他没有贪着于自己,当遇到问题时,他能够放得开,把自己看得很淡,就不觉得那是多大的困难,因此也就不会太痛苦。所以只有利他及生起菩提心,才能成就佛果。如果贪着于自己而舍弃众生,别说成就佛果,即使今生也无法得到安乐。        有尊释迦牟尼佛像,是按佛陀十二岁时的身量做成的。这尊佛像非常珍贵,由佛陀亲自加持过,现供奉于拉萨大昭寺。以前噶举派的大成就者竹巴衮列去见这尊佛像时礼赞道:『当初你与我相同,但是你因利他而成佛;而我为自私而堕轮回,现在我衷心地向您礼赞。』这告诉后人当初释迦牟尼佛没有成道的时候也是凡夫众生,与我们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并不需要向他礼敬。但是他拥有完全利他的心,现在已经成为圆满觉悟的佛陀,而我们则为了个人的利益,仍旧在生死当中不断轮回。现在他是佛,所以要礼赞他。由于贪着于自己的缘故,使我们无论今生与来世都会遭受痛苦,无法解脱;只有真正利他的心,才能使人从苦海中解脱,而且今生也能够过得开心。我们可以好好地观察一下:我们是否真的由于自利的缘故而遭受痛苦?  由于利他的缘故得到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