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巷陈小香:由“卖身救母”想到的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1:11:49
 前些日子,江苏有一女大学生为了救治她的母亲,在报纸上刊出了一则征婚启事,表示只要有一男子愿意出资20万元给她母亲治病,则无论其年龄、相貌如何,都愿以身相许。该启事登出后,在江苏省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该学生最终取消了征婚一事。“卖身救母”?我们又要再一次感叹:“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封建社会中“卖身葬父”的一幕在今朝新型的社会制度之下的变相重演。起初是惊呼:“匪夷所思!闻所未闻!”回过头来却终觉得似曾相识。 现在的普通老百姓,暂且冠以他们为“弱势阶层”吧!无金钱,无地位,无关系,大抵是“三无”了。于是,“生毛病生不起呢,身体最重要”成了他们生活中最朴实、真实的“座右铭”。碰上个得了绝症,没钱治的,浪头一刮,报纸、电视台来个“跟踪报道”,那自然我们是要奉献出我们的爱心的。这下东家捐钱,西家慰问,老百姓感激涕零,集体的力量、社会的温暖、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都一股脑儿地跟着冒了出来。倘若是“运气”不好的,没人问没人帮的,那结局只有一个——等死! 这不禁又使我想到了清华校园中悲凉的一幕。一外地学生的亲弟弟在家乡患上了恶疾,需大笔的医疗费用,但其家境贫寒,实是无能为力。清华学子则纷纷解囊相助,又一次谱写了《蓝天下的挚爱》这一感人乐章。然而,谁又曾想到,捐款还未及送至其病榻前,他的魂魄却已不再留恋人世了。 所以,爱心、捐款不是万能的,那是一种效率极其低下的手段,想要用它来弥补医疗制度、福利政策上的缺陷更是难于登天。如果我们仅仅是“迷恋”于人情的温暖,大歌特歌之,甚至以此标榜,却不从根本上、制度上寻求质的突破,那等待着我们的将是更多本可以挽回的撕心裂肺的人间悲剧。站在社会的制高点上,一个人的生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站在一个家庭的角度,还有什么比失去自己的亲人更让人觉得悲痛的呢? 看病要托关系,没有钱要治病更是痴人说梦。然而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吗?有钱的人且不说,贫穷的人要怎么生存?贫穷没什么错,但这样残酷的现实,又有多少人经得住?我们在说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悬殊的同时,看看自己吧,有多少人因为贫穷而丧失了生存的权力,却无能为力! 医疗制度救不了人,福利政策帮不了人,贫穷的人更加困苦。听一听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泪水与艰难,你会发现这是不争的事实。 苍苍燕民,谁无父母?谁无亲人?用心去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做,去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去缔造一个真、’替、美的世界。且不要说什么“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但愿多有一些“中国人道主义精神”吧! 往事终已随风而去,无尽的悲痛与遗恨也终会消逝,只愿后来者给芸芸众生以无限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