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955和高通820 发热:对齐家文化玉璧与玉琮的新认识(多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44:49

对齐家文化玉璧与玉琮的新认识(多图)

        玉璧和玉琮是齐家文化(距今约4100一3600年)的主要玉器品种,最早见于清宫旧藏,清末吴大徵的《古玉图考》中已著录,可见这类玉器很早就被发现、收藏和著录。但是,由于当时认识水平和考古知识的缺乏,它们笼统被归入商周玉器。实际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玉器学术界和收藏界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这主要是由于考古发掘出土和采集的齐家文化玉器甚少,而且资料基本没有公布。近年来,齐家文化玉器面貌逐渐为学术界和收藏界所认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15卷(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首次全面披露了齐家文化玉器的信息,其中包括大最考古发掘出土和采集的玉璧和玉琮资料,是目前为止研究齐家文化玉器最为翔实和可靠的材料。与此同时,民间玉器收藏者对于齐家文化玉器的关注也增多了,中国大陆和海外私人藏家都收藏有不少齐家文化玉器,其中不乏玉璧和玉琮精品。本文就齐家文化玉璧与玉琮的分布、形制、原料和制作工艺作初步的探讨.

分布

  就目前考古资料而言,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琮主要发现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中,以甘肃最多。

  甘肃出土地点有: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静宁县深沟乡晨光梁、定西市团结乡高泉村、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四月八山和清溪村、定西市安定区三十里铺、武威市皇娘娘台、临洮县李家村、甘谷县渭水峪、天水市师赵村、广河县齐家坪、永靖县新坪乡新庄坪、渭源县七圣村、会宁县中川乡老鸦沟村油坊庄、榆中县甘草店。另外庄浪县和陇西县采集有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琮。

  青海出土地点有:民和县喇家、民和县马营乡马家村阳坪、民和县中川乡清泉旱台、大通县上孙家寨、同德县巴沟乡宗日、西宁市沈那、乐都县白崖子。

  宁夏出土地点有:原州区河川乡上台村、德隆县沙塘乡、西吉县白崖乡。

  从出土范围来看,齐家文化玉璧与玉琼主要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即甘肃东部的天水、定西、庆阳地区和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以及甘肃中部的武威、兰州、临夏和青海东部的西宁地区。这两个区域都是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文化堆积最为丰富的地区,也说明传世的玉璧和玉琮应该来源于上述地区。

形制

   1.玉璧

  齐家文化玉璧制作很规整,有两种造型: 第一种为扁平圆形,中央有孔(图1)。一般直径约7一40厘米,个别的达五六十厘米。两面平整光滑,素面。一些玉璧有沁色,主要分布于局部边缘,沁色呈灰白色,特别是带有褐色玉质(糖色)的部分最容易受沁(图2)。这种沁色在传世玉器表面往往呈暗红色,这是盘玩后所发生的次生变化。

  第二种为联璜玉璧,即由3个扇面形玉璜联缀而成(图3)。每个玉璜两端各穿一孔,用来穿缀。整个玉璧应由一个完整的玉璧切分成3个玉璜,但一般并不是三等分。璜的表面均为素面。

  2.玉琮

  齐家文化玉琮一般为外方内圆的造型(图4),中央有直孔,大小尺寸相差较大,高度一般为2-17厘米,传世的有的高达四五十厘米。外表为四方体形,光素无纹。甘肃静宁县出土两件带有纹饰的玉琮,一件有13节凹槽(图5),另一件饰3组五道一组的弦纹(图6)。宁夏德隆县出土的一件玉琮表面阴刻一只凤凰,这并不是齐家文化时期雕刻的,而是后世所为(图7)。

原料

  1.矿物成分与产地

  齐家文化玉璧与玉琼的矿物成分有透闪石、阳起石、透闪石大理岩、透闪石英岩、蛇纹石、蛇纹石化大理岩、大理石、滑石、石英岩、钙铝石榴石等,主要是就地取材。北京大学王时麟教授曾对采自甘肃庄浪县的一批齐家文化玉(40件)进行过红外光谱测试.其结果为:软玉(透闪石或阳起石)占63%,透闪石大岩占8%,透闪石英岩占2%,硅化软玉占2%,蛇纹石占8%,蛇纹石化大理岩占5%,钙铝石榴石占12%。美国ORENDA LABS实验室对施洛克康登艺术品公司(Throckmorton Fine Art Inc.)藏3件齐家文化玉器(1件玉琮、2件玉璧)所作检测表明,其玉质均为透闪石(Tremolite)、软玉(Nephrite(Ca(Mg,Fe)5Si8O22(OH)2))(图8、9、10)。

  目前学术界认为古人使用的真正玉料应该为透闪石,比重2 .9一3 .1,硬度6一6.5,其他材料则为玉的替代品。齐家文化分布区域内透闪石玉矿目前有两处,即甘肃临洮和祁连,这两处玉矿所产玉料外观上与齐家文化玉器用料有相近之处,因此可以确认齐家文化玉料即取材于这两处。蛇纹石、蛇纹石化大理岩、大理石、滑石和石英岩等矿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泛,并有近似玉的光泽和硬度,在玉材不足的情况下可能被大量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齐家文化玉器中有少量的和田玉,玉质颜色、纯度和细腻度比当地质料高得多。齐家文化地域处在西域与中原内地的交接处,又有发达的玉文化,因此和田玉的出现可以视作和田玉向中原输入的开始,历经两千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通道“玉石之路”即形成于齐家文化时期。

   2.颇色与外观

  齐家文化玉璧与玉琮的颇色以深浅不一的青色为主,浅者近似青白玉,深者为青绿色,透明度底,肉眼可见杂质。色浅者往往带有褐色斑块,即糖色,还有散布的斑点(俗称“蚂蚁脚”)。以蛇纹石和蛇纹石化大理岩制成的玉璧硬度较低,表面遗留的划纹较多(图11)。蛇纹石玉璧透明度较高,而蛇纹石化大理岩玉璧近似不透明,石质感强。

工艺

  从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琮上遗留的痕迹来看,玉器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切割、钻孔和镶嵌等工艺。

  1.切割  这是玉器制坯成型的工艺过程。从齐家文化玉璧和玉料上可以观察到片切割的痕迹(图12、13)。片切割是以硬质长形片状物的长边为刃缘,作拉锯状来回运动带动石英砂的切割工艺,切割工具应为竹片、木片或石片。尚未发现陀具切割的痕迹,但是齐家文化遗物中已出现了铜制品,有一些片切割的痕迹非常平直,因此不排除使用铜锯进行片切割的可能。

  2.钻孔工具  有实心钻和空心钻两种.实心钻以燧石石钻、竹锥和带尖石块制成,所钻孔径细小,呈上大下小的喇叭口形。联璜玉璧的玉璜两端的小孔就是用实心钻单面钻成的。空心钻是用竹管、骨管或其他质料中间有空洞的管状物.加水和沙对玉料进行钻孔的工具,所钻的孔剖面一般为圆柱形或接近圆柱形(图14)。齐家玉璧和玉琮的中孔都是用空心钻钻成的。玉璧的中孔以空心钻单面钻成,孔壁呈斜坡状,有的孔内壁螺旋纹细密清楚,快钻透时以敲击方式将璧芯取下,所以在钻孔的下部留有粗糙的边缘(图15)。玉琮的中孔是用空心钻两面对钻钻成,孔壁较直,有的留有管状的错位痕迹(图16)。

   3.镶嵌 传世玉琮上可以看到镶嵌绿松石的现象,这种镶嵌工艺还见于与齐家文化同时的陶寺文化玉器上。

结语

  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琮的体形较大,用料讲究,制作精致,显然是作为礼制用品来使用的,也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齐家文化仅玉璧就发现384件,反映了当时礼制活动的发达。从玉器的发展史来看,齐家文化是使用玉璧和玉琮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到商周时期它们就衰落了。

  很多学者认为,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琼的源头是良渚文化,因为这两种器物也是良诸文化玉器中最重要的器类。这种看法有一定合理性。比如甘肃静宁县出土两件带有纹饰的玉琮,一件有13节凹槽,另一件饰3组五道一组的弦纹,都有一些良渚文化的因素。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琮上没有纹饰,说明齐家文化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方式是非常独特的。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琮对于研究距今4000年左右的史前文化面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