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说团队:东宝?仲巴仁波切开示《佛子行三十七诵》(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32:54

东宝•仲巴仁波切开示《佛子行三十七诵》(10)

21、欲壑难填应舍离

三界欲乐如盐水,如何受用也无足,于诸能生贪着物,即刻舍离佛子行。意思是在色声香味触中得到美丽的、悦耳的、芳香的、美味的、柔滑的等各种妙欲,象天王帝释那样享受了,也如同口渴时,喝盐水只会越喝越渴一样,不管如何享受都不会满足,只会不断地增强贪执和痛苦,贪恋世间的富足是今生后世过患的来源,因此,自己生起贪执心的事物,特别是生活所必须的、自己不同程度地喜好的器具等不要长时间地持有,而应迅速地布施给别人,这是佛子们把贪境引人修行道的实践。沉迷五欲只会毁灭自己现世的生活及究竟成佛的机缘。我们的心总是刹那不停地随对境而变化,如果不消除对五欲的贪执,心想:享受一次就好,下次绝不再追求。但这只是自欺欺人,你越利用它、受用它,就越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龙树菩萨曾对他的国王朋友说: “欲乐就象剧毒、武器、敌人和火一样,应该厌离。”欲乐虽然暂时会给人愉快的感受,但最终将生祸患,会把人牢牢地拴在轮回的牢狱中,因此佛陀形容它为外观美丽、味道香甜,却有剧毒可致人死命的木鳖子果一样。断除贪欲的最佳方法就是寡欲知足,让心中时常有满足感,这是最重要的。其实外在的财富并不真能带给我们快乐,仅仅从生存的角度来说,我们只需要极少的物质。当你食物足以饱腹,衣物足以御寒,住所足以栖身时外在的物质就已经足够了,如果能就此生起知足心就可无忧,这样的生活态度能使我们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如果没有知足心,即使拥有再多的资财受用,内心还是会觉得贫穷空虚。因为你一直都不觉得满足,财富对你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帮助,你也不会快乐。就像龙树菩萨所讲的:“一切财物中知足最殊胜,这是人天的导师佛陀所说的,如果能知足的话,即便没有财物也是真正的富有。”从另一方面来讲,拥有很多财物并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入行论》中说:“财富会带来聚集、守护和丢失的痛苦。” 《宝鬓论》中也指出: “生了疥疮时挠抓会感到舒服,、不如不生疥疮更舒服。”意思就是说,当欲望满足时会愉快,不如没有欲望就更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满足于所拥有的一切,为了减小贪心,要经常把自己喜爱的物品布施给他人。22、诸法心显本离戏诸所显现唯自心,心体本离戏论边,知已当于能所相,心不作意佛子行。意思是内外情器世间的诸法不管如何显现都是自己的心所假立的、是空性的,而能取的心本身,自始以来就是与有无、常断等戏论相离的,如此,对境与取境者的唯一究竟的真实性了解后,对外界的所取境与内部能取的心即能取所取的戏论的表相一点也不作意,修离戏空性是佛子们在禅定中修空性的实践。释尊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真理可概括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就是说一切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是互相依存的,随各种条件而变化的,没有独立的、永恒不变的自性。《阿含经》中阐明的轮回十二支缘起,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它们似环环相扣的铁链,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导致众生生死相续,由无明而深陷轮回。同时亦由‘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之理,只要能断除无明,就可脱离轮回,证得涅盘。缘起与空性的真理是佛教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基础。外境所显现的一切,都是众生依各自的业力习气,由内心所照见的,是自己心识的变化,我们只是给外在的事物取了不同的名称,所以说诸法都是自己的心所假立的。有个现象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六道众生对水各有不同的看法,人道称之为水,用来解渴、洗东西,但是在地狱道,水是滚烫的铁水,或是燃烧着的炽烈火焰,或是烧烫的地基。这是地狱道众生往昔所造作的恶的异熟因,导致他们依自己的习气才会看到这些;对饿鬼道众生来讲,在他们业力的显现中,水就是身上的脓水和血水;而在畜生道来讲,水对于某些畜生道是他们的住所,而对有些畜生道则跟我们一样,是用来解渴的,对于天道而言,水就是甘露。如果所显现的外境不是由心所照现出来的话,则水对六道众生应该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异,但实际上众生业力习气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形成了差别极大的观感。心所显现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只是虚幻的名相。由于自己习气的缘故,把这些执为实有,而称呼为某物。此外,我们界定的好坏,或者好听的、不好听的事物,这些所谓的二取相,都是心的习气所照现出来的。实际上,所谓的长短、对错等都是相依才成立的。例如,如果没有一个我们假立的所谓长的东西就没有短的概念。事实上,诸法不是独立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心所取之相。’《金刚经》中就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像佛陀一样的觉者,当他们看待万物的时候,他们确实了知一切都是虚幻的、是空性的、不可得的。我们要在禅定中靠自己的心一步步地深层思维、观察,最后也会象佛陀那样证得缘起、离戏空性的真理。单单了解道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亲身实证。此修行的过程就是佛子们在修胜义菩提心。前文提到的自施交换法及将违缘引入修行道是修世俗菩提心。23、悦境如虹舍贪执会遇欣喜悦意境,应观犹如夏时红,虽现美丽然无实,舍离贪执佛子行。意思是当我们与自己喜欢的对境诸如自己的亲友、美丽的形色、悦耳的声音、快乐的感受以及引发快乐的事物等会遇时,应把它们看成似夏雨后的彩虹般,虽然灿烂鲜明地显现但并无实体,可爱的对境同样并非实有,由此,舍弃对幻境的贪执,是佛子们对治自己执贪境为实有、断除贪心的实践。当所显现的外境由于美丽的形相或动听的声音等,使我们觉得这些是真实的而生起贪爱或高兴喜悦的心情时,就要对这些幻境断除执着。正如前文所说一切外境无论如何显现都是众生依自己的业力习气假立的、在胜义上是不真实的、虚幻不可得的,它是空性的。就像彩虹、水中月、镜中花一样,看起来非常漂亮,但并无实体。如果对这些虚幻的事物产生贪执,当它们不可避免地变化、消失时,我们就会感受极大的痛苦。当然在生活中,要马上完全断除心境的贪执是不可能的,那可不容易。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些贪执对我们没有一点帮助,当贪执慢慢减少时,不但今生能够过得更幸福、快乐、祥和,在究竟上,也离我们追求的佛果越来越近了。24、苦恼逆缘实虚幻诸苦犹如梦子死,妄执实有极忧恼,故与违缘会遇时,观为虚妄佛子行。意思是当与自己不喜欢的对境诸如怨敌、魔鬼、丑陋的形色、难听的声音、痛苦和引致痛苦的事物等会遇时,应把它们看成象做梦时梦见自己的孩于死了而伤心痛苦般,如果执痛苦的幻境为实有的话,就疲累而悲哀了,因此,观一切烦恼痛苦为虚幻,是佛子们面对趁嗔境的正确态度。无论发生什么使自己不高兴的事,都不要烦恼、伤心。因为这一切都是虚幻的、是空性的。我们做梦时,在梦里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很真实,但醒来后,马上就知道刚才只是做梦,无论出现过什么都是虚幻的。当我们遇到违缘时,如果把它们看得很实在,会使我们非常疲倦、悲哀。而如果我们能立即意识到它们如梦境、魔术般不真实,则痛苦自然就消除了,不能来伤害我们。阿底峡尊者说:“无论贪境还是嗔境出现时,要观其如幻境。”有人可能会想既然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的,善恶也是空的,那么无论做什么都没关系了。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想法。虽然诸法在胜义上是空性的,但在世俗的层面,因果业报却是真切不虚的。如果任意妄为就会在轮回中承受惨烈的果报。大成就者卡惹巴就说:“诸法如梦幻,不存在丝毫真实的事物,不要太贪爱无实而显现的事物;未证得胜义谛前就象梦中的因果一般,幻景轮回的业果也是无欺的,因此,必须弃恶从善。”我们应该象莲花生大士所开示的:见地高远,行为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