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响了钢琴曲简谱:::【躬耕锦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02:43
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龙翔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复杂矛盾运动体,其间包含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下面就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社会要求之间矛盾的主要表现,并且结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际教学情况谈谈这些矛盾。
    第一、教育者由于自身经验、认识能力与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缘故,而不能全面地把握社会要求,或者片面认识,甚至曲解社会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自己接受或至少全面完整地掌握社会要求。具体讲,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准确领会教学大纲、吃准教材,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和教材的内容所反映的社会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然后通过言传身教,将社会要求传授给学生。反之,如果教师不能全面领会和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或者片面认识甚至曲解教学大纲和教材,那么,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可能有悖于社会要求。一些农村的学校里,还存在着许多非专业的或者本身素质就不够高的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学。这一现象只能导致上述矛盾的激化。
    第二、教育者内心并不认同社会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式地开展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己先认同社会要求,将社会要求完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寻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作为真正的人走向世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教师如果自认为知识水平较高,对社会“看透了”,淡化正面教育,片面地渲染社会的阴暗面,认为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满腹牢骚,自己本身并不接受社会要求,而仅仅只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式地开展教育工作,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只能是例行公事式地照本宣科,甚至将自己对社会的一些不满情绪带给学生,不能将社会的主文化授予学生,反而将社会的反文化宣泄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或者错误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何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通常还表现在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的不同和个性差异等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完成或形成的。除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以外,还经常地大量地通过师生双方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以及教师的言谈举止的潜移默化等途径完成或形成。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力求使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要将自己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思想要求贯彻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势必会将自己在课堂上苦心培养的学生刚刚初步形成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认识毁于一旦。譬如,当一个学生来到教师宿舍交作业,看到教师正忙于赌博时;当一位教师在酒后,带着满嘴的酒气在课堂上信口开河时;当教师如泼水一般,在学生面前大骂出口或大打出手时,这种行为方式能教育学生使之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提高吗?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教师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既要注意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平时形象的影响,要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去影响学生。
    根据对以上三个矛盾的特点的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无道,何以授人以道?
    第四、 教育者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教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规定与制约其他矛盾运动的基本矛盾。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矛盾表现出来的,体现在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不平衡之中,并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化,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基本矛盾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学生所接触的周围人们的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和不相符。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实际与在校学习的理论不一致的状况,接触到大量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如:社会上存在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赌博、自私自利等不良风气,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内心冲突和价值观取向选择的困惑。对此,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运用疏导的原则,不要回避学生所触及到的问题及困惑,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引导,使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在此基础上,可以之为反面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学生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可能表现为教育者提出的认识性的、劳动性的、实践性的和公益性的要求同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不相一致,也可能表现为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主观发展需求之间的冲突。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的大量地表现为前者,即教师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本人的实际思想行为不相一致,从而形成了矛盾。这种矛盾与第一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常常使学生难以正确地评价外界和衡量自我,其结果,或者是积极顺应外部要求(即非教学要求),或者个人情感受阻,产生对教学要求的抵制心理。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师的教不切合中学生思想和年龄特点,同时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为此,一方面,教师教学应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去感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社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力求使其能够 从心理上去主动接受。
    (三)学生的渴望程度与其能力之间的矛盾。可以认为,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需要,在中学生各种观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情况下,应对其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现代法律意识、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也是渴望成为一个基本符合上述要求的社会有用人才的。但是,个人渴望并不能成为现实,因为渴望的实现要受到各种因素限制,除了有客观影响外,与其个人能力有直接关系。渴望与能力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和利用这一矛盾。首先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正确渴望和上进心,使其在思想政治方面不断有所要求和进取,如果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无所要求,那么要真正完成教学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是困难的。其次,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克服“眼高手低”的现象,使学生的政治热情和渴望不断得到鼓励和实现。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矛盾过程,教师应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克服上述各种矛盾,实现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更好地收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