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华歌手:【麒麟合创】莞城记忆之城外北隅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25:14

莞城记忆之城外北隅之一

子木 醉红颜/文

         游罢西隅,再来走访一下北隅。北隅面积较大,只能拣其最核心的部分做以简要介绍。其中以运河为下底,以振华路、大西路、一直到珊洲桥为左边,以光明路为右边,而珊州街为上底,整个大社区犹如一个扇面。其余如细村、梨川,一直到红荔路、东江,则放在最后再叙。

        这个扇面,总得来说可以是由四横三纵组成的。四横,分别为和平路、维新路——中山路——教场街、皮鞋巷、阮涌尾;三纵,分别为千祥街——葵衣街——芹菜塘、平乐坊、旨亭街(先纵后横)。

        首先从四边谈起。自然还是先从西城楼说起,过了莞城大桥,面前即是振华路的前端,这儿旧时叫迎恩街。街的右边即是东莞市运河商场,运河商场的前身即是五金交电。运河商场建于1975年,时任东莞县长的郑锦滔组织筹划。提到运河商场不得不说运河商场曾经创下的辉煌,改革开放初期,运河商场经营得当,运筹有法,曾经创下过全国销售收入十佳商场。(【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当然,这儿更是莞人喜欢闲逛和休闲的地方,尤其是夏天,这儿是最早配备空调的商场,老莞城人都喜欢晚饭后来此购物、闲逛和消暑……昔日灯火通明的运河商场已成昨日黄花了,商家早已搬出,成了一座等待拆迁的空楼了……唯有门前运河还记载着商场曾经的荣光,唯有门前的玉兰树刻下岁月的年轮,唯有真正的老莞人的记忆里还保留着那鲜活的影子……

        继续前行。右边已经拆出一片空地,这而曾经有一条和牛骨巷相对的小巷,叫平定巷,也叫平定里七巷,现在都已经变成一堆的废料在风中瑟索着,街右的骑楼也在拆迁,少数几家尚在营业,如眼镜店,五金店,杂货店,还有一个画相的老店,窄窄的门面,洞开着,门内黑乎乎的,门前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画像,有**、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的炭画像,更有明星成龙、赵薇、曾志伟的漫画像,还有许多普通人的画像,昭示着小店的往昔……许多骑楼上都搭建了手脚架,拆迁正在进行中,一切都将成为过去,一切都将回归到历史的断层中……

        再走下去,就到了振华路的拐角处。这儿靠右边有一座小楼,不是骑楼。据说是机缝社,原来是专门给单位做锦旗,标语,条幅的地方。现在,也将面临着被拆的局面。只是上面挂着一个条幅,写着“赔偿未兑现,不准拆迁。”其实,在振华路上,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条幅。我猜测着,可能是老居民感觉赔偿价格给得太低了不愿意搬,也可能是他们舍不得这个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地方。应该是舍不得为主吧,钱,对于莞人来说应该不是最重要的了吧。(【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4月8日的《南方都市报》直接报道了东莞市某副市长的关于接待振华路老街信访者的时候的谈话,要求拆迁工作暂缓,批示莞城区办再次认真与拆迁户协商,在拆迁价格上建议再商榷。……但拆迁已经是板上订钉的事了……初看此条消息,心中一喜,但很快就又凉了下来……不过通过对拆迁行动的进一步了解得知,振华路和大西路还是保留之中,心中又有了些许安慰。

        直接走下去,就是东莞城外最著名的旨亭街了。不急进去,右边还有一条街,应该是直通到平定里的。 从运河商场到机缝社这里都被称作是平定里。平定里,4月3、4日曾专门走访过这些老街巷。现在80%左右的住户已经搬迁了,整个平定里一片狼籍,仿佛是一座空城,拆迁的垃圾堆满空地。那些曾经长居此地居民,不知他们搬出时作何想法?我不得而知了。但看着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房子变得如此的破烂,变得如此的空寂,心中便有极强烈的失落感,虽然我从未在此居住过一天……记得三月末,与几位本地朋友吃宵夜,其中一位叫阿忠的十分热爱本土文化,也曾搜集过一些莞人莞事的资料,也对东莞古仔说来头头是道,我便建议他把这些古仔或人文掌故记下来,以俟后人。他不知何因,有些不屑。我便笑问他:“如果你不写,你来讲,我来写,如何?”阿忠便道:“东莞古仔,怎么能让外省人写呢?”唉,阿忠这个东莞人怎么会这么狭隘呢?东莞文化是东莞人的,也是广东人的,也是中国人,也是属于世界文化的。我是不是属于那种悲天悯人的呢?我只是希望能把老莞城的用相机和笔记下来,留给后来人罢了。

        平定里1号巷,幽幽深深的,两旁皆是青砖小巷,内里有一家三进的老房子,这家人已经搬走好久了,里面一地的破砖烂纸,我们进去将院里院外,屋里屋外尽情拍个够……院子里的荒草已经萋萋,地上的也布满了斑斑青苔……不知这家曾经是什么样的人家?出了一巷,前面即是一家服装店,理发店等,还在营业没有搬迁,但毕竟都是暂时的。拆迁才是当下,最流行的。偶尔会遇到一两个行色匆匆的过客,我们继续前行。前面又是一家独立的青砖小洋楼式建筑的小院子。古典式的红粉石大门,院内为两层的小洋楼,虽然还是青砖建筑,但外观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的哥特式廊柱,和西式的窄窄的小阳台和条窗……我忙不迭地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着这个古典的别墅……小院的对面即是堆积成山的拆迁的建筑垃圾,这也是这个院子的明天。

        前面则一座长方形的四五层高的楼,这可是平定里有少数的单位,工人医院,位于平定里31号,现在那个曾经热闹非凡的大门紧紧地闭着,门内拴着一只硕大的狼狗,在不停地走来走去,平凭添了些许凄凉……医院的对面是一个小土岗,土岗上还有两畦菜地,应该是原来勤快的居民种下了,但现在已经被荒草所吞没了,菜地旁还有一棵木瓜树,孤零零地立在那个空旷的高地上。放眼望去,已经拆了顶部的六七十年代的红砖楼,极具震憾力,远处的房子也歪歪斜斜地在阴灰的天空下站着,像屠宰里一个个宰的牲口,苟且残喘着……

        到了这个巷口,朋友看到巷口这座七八十年代的红砖小楼说:“这家人是比较有钱的。他家里原来有一棵洋桃树。开花时,特别好看。我们上学从这里经过时,总喜欢伸头从门口瞧一见。”“还有,这家开了一个士多店,是平定里唯一的也是最早的公话点。尤其是BB机流行的时候,机子一响,就急忙往公话处跑。现在想来,真是可笑,别人打电话打你,你急个啥?”我微微一笑,那个年代有呼机的人是很牛的哦!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去。开玩笑。”站在巷子口,向运河小学望去,已经高楼林立,很有模样了。原来仅有几间祠堂改造的老房子罢了。小学门的一片居民区也已经搬走,千疮百孔的店铺和楼房,已经宣告它们即将退出这个舞台。4月17日再到平定里,许多房屋已经夷为平地了。平定里将成为莞城人永远的记忆了……

       再次回到振华路的拐角处。旨亭街的巷口便是老新华书店,曾经是全县书店的龙头老大,现在也空余一个小小的分店了,但顾客仍然有一些。这个书店现在专营课本和教辅材料,经常光顾的多是一些学生及家长。七八十年代时,朋友经常来此看书买书,但看书多于买书。老新华书店的对面也是拐角处的右侧一座三层的楼房即是东莞老百货大楼,沿振华路是一排的骑楼,现在仍然经营着自动车及零配件等,听朋友说小时候经常来此,专门走进去体验了一下,楼内面积果然较大。但原来的东西已经不多见了,唯有老式的浅红的地板砖一成未变,可以寻得一点怀旧的感觉。

        顺着这段振华路走下,这段振华路原来就打锡街的,故名思义这条街原来有许多过锡器生意的店铺。**时期改造时变成了今天的振华路,其实整个振华路的骑楼都是**时期学习广州商业骑楼的模式建筑而来的。路之右边有茶铺、芳草书店、海鲜店、五金店、自行车店,其中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小小画像馆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朋友回忆说,这儿曾是一个绞面的地儿,当时有一位老太太整天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地,来了生意,她才手脚利索地拿出面盆、白线、开始她的生意,朋友的外婆经常到这里绞脸(也叫挽面、绞面、绞脸等)。关于绞面,一般是准备出嫁的女子来此绞面。

        稍稍前行,则到了三岔路口,左边是阮涌路,上文已表。现在我们向大西路方向继续前行,这一段曾叫驿前街,原来这儿有一条小溪叫阮涌,涌旁清末曾设立过一个邮局,故曰驿前街。

        路右有一条小街,去过多次,一直不知街名。4月17日专门到该路查访,方知此为阮涌尾。不过,这条街可是有名的鸟市,呵呵,不仅卖买各种花鸟虫鱼,还有各种家禽鸡、狗、猫、宠物猪、小白兔、小乌龟……小动物还是蛮可爱的,只是这条街的气味特难闻……这条街走下去,前面即是小巷,暂且不提。如果左转,则前面也是花鸟虫鱼市场,人流亦密,这儿就可以直通到中山路、维新路了。不过,这儿有一座靠左手边的小楼,外观也有几分大气,似乎是个可以天天升旗的地方。一问朋友,才知这儿曾是莞城的民兵指挥部,**时,不少人在这里受审,挨打,挨批斗,甚至于冤死于此楼者不乏其人。这儿曾让所有的东莞人不寒而栗。听朋友说,阴天下雨时,不少人说路过这里时,都可以听到楼里传来凄惨的叫声……那是东莞人记忆人并不怎么美好的记忆,但愿再也不会发生那样的人间悲剧了。阮涌尾通过秀富巷、兴文街与维新路、中山路相通,容后再表。

        回到三岔路口,远远看到了大西路口右侧的东方红照相馆,这可是所有东莞人都曾照过相,留过影的地方。据东方红照相馆的老板张叶仁回忆,这儿原来是“艺苑”照相馆,1966年的一场大火将其焚之一炬,再开张就更名为“东方红”照相馆。张主任从15岁就一直在这里学习照相和拍照,时至今日已经近50年了,他也是一个得毛小伙成了一位耳顺的老人了。张主任也见证了东莞照相业的发展,早期照相都是用镁光灯,每次照相前,他们都要自制镁光灯泡,至今他还保留着这项手艺,不过,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早期的照相都是笨重的木制相机,慢慢变成了调焦调距的,又变成了全自动的……同时他也见证了许多东莞历史的瞬间,如某公社的大丰收,温塘大队的打谷场丰收场面,打鱼归来的快乐场面,东莞氮肥厂,以及东莞运河的开挖时的数万人大会战的场面……张主任还特意回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刚刚办理第一代身份证时,因为这里被公安居指定照相馆,当时前来照相的人从东方红照相馆的二楼排队一直排到大街上。……枚不胜举,张主任回忆起来感慨良多。4月17日再次来到大西街,夜色下的大西路、东方红照相馆依然是灯火通明,亦真亦幻。东方红照相馆前有一位卖油糍小吃的大嫂站在一个小推车前,正在为两个学生油炸着热乎乎的油糍,锅里的热油正在扑扑地冒着热气,老街依然鲜活如初……

        走过东方红照相馆,顺着骑楼的走廊,经过海鲜铺、钟表铺、杂货铺、又到了维新路口的大地厨具商店。这个商场即是老莞城饭店,位于维新路1号。这儿可是十分有历史的,六七十年代的人们都是以到莞城饭店吃饭请客为荣,但凡男娶女嫁,都会选择莞城饭店来宴请众亲朋好友。有相当一部分人,几乎天天要来此喝早茶。据朋友介绍,当年因为经营不善,莞城饭店经县府研究决定关闭,却未曾想引来了老莞城人不大不小的乱子。原东莞的老人们听说饭店要关门,他们十分关注和震惊,遂自发到当时的县委和县府诉说莞城饭店对他们的重要性和不舍的理由,最后县委县政府妥协了,答应再延长两年。两年后,老莞人们也许是找到了新的喝茶的地方,反正是老莞城饭店也就寿终正寝,光荣退出了莞人的视野……看着莞城饭店斑驳的古典式的大门,我仿佛看到莞饭酒店门口熙熙攘攘的参加婚宴的人流,看着一扇扇欧式的彩色玻璃,我想到了窗内正在悠哉悠哉喝早茶的老东莞人,看着高耸的三层饭店的骑楼,想到了当年在老莞人生活中和心目中的巨大的影响力……

        站在维新路口,想到清末的维新变法,想到广东人康梁,想到了这条曾叫猪仔圩的市场,想到了郭锡贤拍摄的莞城1947年的那场大雨,而今人们再也不用担心水淹街道的状况发生了。这条繁华一时的猪仔圩,早已变得有些冷落了,维新路的两边都是卖神龛、香火、纸钱、冥币……的店铺,因为东莞人绝大多数信仰佛教,尤其敬鬼神,敬祖先,故而香火市场异军突起,生意越做越大……维新路也是清一色的骑楼,偶有一两家卖春联、对联的小店,刚刚写出的新婚、起火、嫁女的对联在地上摆得满满的,闪着金光,飘着墨香……

        过了维新路口,再向下,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左边即是中兴路口,而右边即是和平路口,而正前方即是老卖麻街口,也就是现在的大西路路口了。继续前行,路两侧立着七八棵高大的梧桐树,据说原来这大西路的两边满是梧桐树的,可惜现在早已不见了踪影。路右有一家叫梧桐树的理发店,十分有些意思,但现在已经改为一个湖南人承包了,全然没有老莞城的痕迹了。踏过梧桐的浓荫,来到了珊洲桥,这珊州桥跨脉沥洲水道,原来是通省渡头,建于二十世纪60年代。珊洲桥码头曾经十分的热闹,生意红火,现在早也变成了窄窄的河涌了,有些地方已经埋在地下。不过这个桥头,还有两个花圃,种植了许多的花花草草的,使本已污水横流的河涌多了一点生机和春意。河涌边的有几棵木棉树,正在傲枝怒放,红彤彤的一树花,像个娇艳的新抱……河涌两岸都是六七十年代的高低起伏参差不齐的民房,显示着这儿居民们曾经的生活轨迹,但都淡去了,许多的房子变成了出租屋或者干脆空了起来……少数也有作为仓库的,偶尔来放货,拿货……一阵喧闹后,一切又复归于平静,死寂……过了珊洲桥,前面左侧就是洲面坊,这儿有东莞市的老粮食局,还有一个老饭店,现在都成了临时停车场了,当年可是人声鼎沸的地儿。正前方则是珊洲横街,则是细村的地儿了,直走下去就到了东江了……

        立在珊洲桥上,回看大西路,左侧为珊洲街,右侧为中兴路河尾。目光投向正前方,穿过梧桐树的绿意,定格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骑楼,从心底涌起对老莞城城外的繁荣的如烟往事的怀恋。大西路,原名卖麻街,二十世纪40年代以前为专业批发市场,所谓麻便是用于生火的黄麻。那么这卖麻街——驿前街——打锡街——迎恩街一线为当时城外十二坊的中轴线,很多重要公共活动在这条线上举行。建国前,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便是在卖麻街一带开展。现在的迎春花市已经挪到了中心广场中玉兰剧院旁边马路上。

        **19年(1930年)卖麻马路扩建,因路向西,又比原来大,故名大西路。30年代初,时任东莞县县长兼明伦堂副会长的陈达材,把广州的“骑楼”建筑“借回”东莞,大兴建设,今日大西路上临街耸立之骑楼便源于当时。历经70多年的风雨,部分骑楼已经被拆除了,有些则日久失修,面临倒塌。

       本世纪初,市委市政府斥资重新装饰大西路、振华路、中兴路等旧城区,维护其原有的街道格局,把建筑、文化、旅游、商贸、居住融为一体。美其名曰:穿衣戴帽。唉,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应该本着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不应该破坏老街原来的风味。原来的麻石街面换成彩砖了,原来的青砖骑楼被厚厚的涂料所覆盖,仿佛是精美的艺术品上蒙了一层霜;当然,并非说是破坏,应该是好心做个件并不好的事吧!君不见,老街的亮光工程还是令人满意的,尤其是夜间,二十世纪初期的骑楼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美仑美奂……但我更加怀念青砖粉石的骑楼,更加向往走在纯麻石的老街小巷内……

         从珊洲桥走下来左转,沿珊洲街走下去,街口就有一座**层楼,虽然早已被风雨锓蚀得十分斑驳,但廊柱和二层窗上的浮雕十分精美。珊洲桥上有一家花圃,原来珊洲桥下为脉沥洲水道,现在都已经被盖上了水泥板,正式变了一个街。慢慢走下去,则是东莞最大的水果街了。其实除了卖水果的之外,还有一些卖日杂百货的,甚至于来婚丧专用之物的。这其间不时有小巷可以通入里面的和平路。真正的大路口进入北隅的只有两条,一为和平路与中山路的相接处,在老东莞粉厂的斜对面。这条路可以从水果街,到和平路、中山路,甚至皮鞋巷、阮涌尾、旨亭街、平乐坊;另一条路叫千祥街,后文专叙。

        过了珊洲街,则可以来到北隅社区榕树头广场。这儿就会与光明路相交,此处与兴隆街、榕树角大街、炉街相通。暂且不表。

       再回到出发点莞城大桥处,右转,从运河商场前沿运河下行,商场的旁边有一公厕,据朋友说,这儿可是老城外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老莞人家中的地方狭窄,没有厕所,故而方便时,须要到此。故而印象深刻。但,那个时候家庭管教太严,经常会打着上厕所的幌子出来放风,透一透气。再下行,则是平乐坊横街,这条街回运河的开凿只剩下一小段了。再下行则是平乐坊。平乐坊右边则是东莞大剧院,这可是所有东莞人往日常来的娱乐场所,过去一票难求的电影,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问津了……再下行,穿梭在玉兰树荫下,有一家老工商银行,银行右边即是中国银行,这儿也是曾是全东莞人都曾存款过的地儿。两个银行间有一条小巷,小巷内曾建有东莞糖果厂,现在已经被拆迁了。一路下行,便来到了北门桥头,这儿也是运河西二路的尾,过了北门桥便是一路了。

        现在的北门桥十分雄壮,分两向各四车道通行。站立桥上,稍稍休憩,举目四望,风景怡人。北门桥,故名思义,此处地处古代莞邑的北大门,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繁华热闹的商业区了。北门桥外还有安靖乡,安靖乡有一座小石桥。朋友说小时到师范附属小学上学时,都要从这条石桥上走过,因为这石桥上没有栏杆,每次过桥时,总会提心吊胆,如果遇到对面来车,尤其是拉粪的车子,总会十分小心地靠边,担心一不留神就会跌落下去。顺着运河的上流东江方向望,经贸大厦兀然突起,犹如世贸大楼一般高大。远处的梨川桥、红川桥尽入眼底,运河的流水淙淙,水质虽然有些浑浊,但两岸的高大的楼宇在运河中的倒影十分漂亮,有沿河的楼房,也有远处经贸大楼,还有东莞银行的高大的广告牌……再向水流的方向望去,运河两岸绿树成荫,榕树、玉兰、串串红构成了两道城市中的风景……远处的华侨酒店、运河商场、莞城大桥、邮电局的大楼和发射塔映入眼帘,近处的大剧院、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外经委的大楼也摄入目中,都在运河中投下了靓丽的影子……美哉!东莞运河,你让东莞人的性格能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也成了时代的宠儿……从善如流,学会变通,东莞人将老东莞从一个农业县,转变成工业县,又完成了城市化、信息化的转型,看滔滔的东江,观日夜奔腾不息的运河,才能明白东莞做出这番伟业的关键所在……东莞人头脑灵活,有超前的意识和实干精神,这正是让世界佩服的……敢为天下先,甘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东莞的自升为地级市后,全市的GDP一直是全国地级市的第一名……

        回转身,面前即是光明路。稍稍前行几十米,左侧是房管局,再向下则有光明路一巷,这儿有北隅的派出所,前行,则有光明路的二巷、三巷、四巷等,现向下则有北隅的社区医院,接着便来到了芹菜塘出口两个,天水养芹的巷子口、文教区街口,下面即是史园坊巷子口和教场街的横街口,这儿正是却金亭的所在地。再前行,则到了榕树角,来到了北隅的社区文化站,也就与上面过来的珊洲街想接了。这儿正前方即是老榕树头,这儿目前是文物、古玩、瓷器、书画、雕刻、旧书、玉器等的交易市场。右侧则有沿河路、还有光明市场等此处,暂时不表,回头再叙。

         却金亭值得一提。面前有一六角小亭,四根红粉石的柱子支撑着青灰色的亭顶,古朴大方。亭下有“却金亭碑记”石碑一。这旁的墙上有牌匾三块: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文物;二是广东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三是此亭来源:据载清代县尹李恺治理莞县,对外埠客商皆开市布公,照章纳税,不取毫厘。深得商人之心。众商为感其清,特聚金相赠。李恺坚辞不受。后人为彰其廉,而立碑纪念。


    呵呵,到此为止,则是北隅社区这个大扇面的四个边。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